——从来没有为自己写过一篇文章。在这样的庸碌中,十八岁如约而至。
然而说是文章,其实不过是自己天马行空还语无伦次的呓语拼凑在一起罢了,因为全无结构可言,甚至同一个段落内也会风格迥异。传世名作也很难勾勒现实,更遑论我的只言片语。可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文字,还是最容易流进人心的罢。
时间不会等待谁。2021转眼就要走完三分之一;重要的考试接踵而至;我也不再会收到未成年的戏言。
村上春树《舞!舞!舞!》中有:“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其实还有上文,但看来不免矫情,就不写出来了。我们游啊游啊,浮浮沉沉,不知道是否还活在那片海洋。又或许那片海洋也不再活着。然而有人和我说,世界的海洋都是相连的。在看不见的角落,在冥冥之中,联系都存在着。多有感觉,可我生出的竟然是“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奇怪的感慨。(x
成年也只不过是生命中一个节点。而这样的节点,尽管我刚刚成年,却必已有过很多、很多了。未来只会有更多。偶尔回望过去的节点,我只静静地走着脚下的路。
日记是难得的留念,收藏的是往事飞扬。日记往往并不为自己而写,往往为五彩斑斓或云水暖阳而写。幸好我的日记本尚在,无心的随笔与有心的诗里藏着过去的自己。
沉醉一双明眸善睐
把复杂消融成简单
保留好文牒和情怀
游戏才进行到一半
这是我中考那年引用的歌词。人生没有几个十年,“一半”是人生的节点,值得纪念。中高考乃至未来的选择——保研、考研、出国抑或就业——都是一个个节点。在这样的节点上,我们选择了未来的日常与生活。后来我发现,选择无论重大与微小,都与日常息息相关。《堀与宫村》的结尾,有一句弹幕很触动我: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补科普:此句为《日常》中台词)。所以感谢相遇。
短暂的人生,我收获过许多的荣誉与赞赏。曾被自满冲昏过头脑,也让自卑溢出过胸膛。收获赞赏的同时获得的不仅仅是喜悦,更有惶恐。
我深知自己的努力配不上自己得到的成绩。自省,总是对自己的怀疑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疑惑。一位朋友曾在临近高考的那个未知尽头的假期中写文分享过自己的焦虑。我的焦虑如出一辙且存续已久,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一直在摸鱼,都没停过。家人往往并不在意在家里整天摸鱼打游戏的我,因为我的成绩并不算很差,也偶有小小的惊喜。但这在我看来却如同虚伪之物,尽管由我亲手取得,却难以使我心安理得。
幸运的是我获得了更多的感悟。我终于理解内驱力或者说自控力有多重要。被捧得太高容易摔死,为了避免摔死,只能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没有惊才风逸,我也决意笨拙的走起来。令我获得这份幸运的正是我身边的人,并且很可能就是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人。
“赞美别人要真诚,收到别人的赞美高兴之余要清醒。”
日常再大的挫折又算什么?总会成为过去内化于心,沦为未来的谈资。我曾在经历他人的一次巨大变故后写过“平日怕难以出现如斯的寂寥与绝望,但如斯的绝望却始终突兀地出现在平日”。“絶望”,会变成伤疤,会淡忘习以为常却不会消失。
无关之事我总高高挂起,而身边之事我愿付出心力。也许这并不符合普世推崇的价值观?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只在于怎样界定“有关”。可我由衷地钦佩英雄。英雄的伟大在于他们将“有关”的范围扩到了比凡人更大,所谓“心系苍生”。鲁迅《小杂感》中有“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越往前走,越能体味。
忌沉湎。“沉湎”当然仅作贬义用。总是发呆,在沉湎什么呢?过去的辉煌与失意?对自我的麻醉?对未来的焦虑?我还是默念:行动起来。行动起来。
常存一颗感恩之心。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很棒的家庭;感谢童年的玩伴,想起往事仍能让我会心一笑;感谢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的挚友,人生不只是那一段的陪伴;感谢相处不到一年的大学室友,学习生活中已经给予我无数的提携与启发;感谢曾心心念念过的每一个她:至此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拥有着光;感谢从我生命中路过的每一个陌生人,他们也许曾为我带来幸运。
今天看到一个段子:
大家都说你很聪明因为觉得你博学多才,懂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但是你自己知道,实际上你了解的都是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
而且你其实根本没有深入了解任何领域,你根本不擅长任何事情
现实如此。一旦开始往精深艰涩处探索就止步不前的我,什么时候可以做出改变呢?
我希望是这一秒。
这么多废话,总之啊,十八了。
文字之外:
适逢大心期末作业要交,遂随意改了改这一堆字水过去。
就到这里了。写到哪想到哪,不管哪里出了问题,欢迎留言啊。